Share your dots,But don't connect them.

學寫程式。研究如何生活自動化或其他有益社會事物,在網路上尋找同好,彼此激勵。但需判斷分享內容,例如:創新過程發掘的訣竅、推薦正在閲讀的書等

分享重點但不要相連

系統平臺是指包括硬體和軟體執行的系統環境,典型的系統平臺包含應用軟體、作業系統及電腦硬體。


系統平臺的運作方式

世界上第一臺電腦是什麼樣子?

ENIAC(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) 於西元1946 年問世,使用了約一萬八千個真空管,體積約等於一間半教室,由於外接線路複雜,若要變更用途、程式時需要專業人員負責調整線路,一般人不容易使用。


電子電腦之父─約翰.馮紐曼

在西元1945 年,匈牙利數學家馮紐曼(John von  Neumann)設計出可儲存程式電腦(Stored Program Computer),其架構包含算術邏輯單元、控制單元、記憶單元、輸入單元、輸出單元等五大單元,直至今日的電腦設計仍沿用此架構。


電腦軟體的種類


編譯器或直譯器

機器語言是由二進位制編碼所組成,是電腦唯一能執行的語言,但使用機器語言來編寫程式相當困難且不易理解。之後發展出組合語言及其他高階語言,這些程式語言較容易編寫及閱讀,但需要經過「編譯器」或「直譯器」將它翻譯成機器語言,電腦才能執行。編譯器(Compiler)和直譯器(Interpreter)是兩種不同的程式語言處理器,主要區別在於它們處理程式碼的方式以及執行程式的方式,例如:Python是使用直譯器,C/C++是使用編譯器。


作業系統除了能管理電腦軟硬體資源分配以外,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使用者方便操作電腦的使用者介面(User Interface, UI) 。


早期個人電腦(1980 年代) 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是文字式的,例如:磁碟作業系統(Disk Operating System, DOS),使用者需要輸入文字指令,電腦才會執行相對應的工作。


文字式介面


1983 年蘋果公司(Apple Inc.)推出了一款電腦,採用圖形方式顯示的電腦操作使用者介面,稱為圖形使用者介面(Graphical User Interface, GUI),對於使用者來說在視覺上更易於接受,學習成本大幅下降,也讓電腦的大眾化得以實現。


工作管理員

可以透過作業系統查看電腦軟體、硬體的執行狀況,以Windows 10作業系統為例,我們可以開啟Windows作業系統中的工作管理員,在「處理程序」的分頁中看到正在執行中的應用程式以及背景處理程序,且其佔用的硬體資源也會在旁邊顯示。


作業系統的分類


磁碟作業系統(Disk Operating System, DOS)

MS-DOS為1980年代最普及的作業系統。使用者在DOS 作業系統中輸入文字指令後,電腦便會開始執行工作,但同一時間只能處理一件工作,是屬於單人單工的作業系統。


Windows 作業系統

採用圖形化介面,是全球市佔率最高的PC 作業系統,2021 年10 月,微軟(Microsoft)正式發表新一代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 11,2023 年2 月Windows 11 整合基礎上,將AI 驅動的搜尋引擎Bing 帶入工作列中,隨著Windows Copilot 推出,Windows 將成為第一個集結A.I. 輔助的電腦平臺。


macOS作業系統

蘋果公司(Apple Inc.)於1983年推出Apple Lisa 個人電腦,為全球第一個採用圖形化介面(GUI)的個人電腦。而macOS是專門為了之後推出的麥金塔電腦(Macintosh)而設計的作業

系統。


LINUX作業系統

Linux 是一種開放原始碼的作業系統,只要遵循GNU 通用公眾授權條款,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、修改Linux。因此現今同時存在多種以Linux 為核心,並因應不同使用需求而修改、發行的作業系統,我們可以在一般電腦、行動裝置、伺服器看到Linux 的身影,比如常見的Android 系統,其核心就是Linux。


Android作業系統

Android除了應用在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以外,數位相機、智慧型電視及穿戴式裝置都能看到Android的身影,Android也於2017年超越Microsoft Windows成為全球網路流量最大及搭載裝置數量最多的作業系統。


iOS 作業系統

蘋果公司推出的智慧型手機—

iPhone 所搭載的作業系統在初期的名稱是iPhone OS,於2010年改名為iOS,現在iOS 被應用在蘋果公司其他的行動載具上,例如:iPad、Apple Watch、Apple TV 等設備,為現今市占率第二大的行動載具作業系統。

於公共場所,若 3C設備「自動加入Wi-Fi」,有可能會連到駭客設的熱點,使3C設備內的資料外洩,包括帳號密碼、信用卡資料等,還可能被植入惡意軟體。駭客經常利用相似的網路名稱,誘騙用戶連線,例如Wi-Fi命名為Cafe1,讓人誤以為是咖啡店的合法網路,用戶連線後,駭客可透過攔截傳輸資料來竊取用戶在網路上輸入的帳號、密碼,甚至是信用卡等資料,還可在手機或筆電等行動裝置植入惡意軟體,即便用戶離開該區域、斷線後,駭客仍可持續取得用戶個資。


建議:

1. 關閉「自動加入Wi-Fi」功能,離開家最好要關閉Wi-Fi,並在設定中找到「Wi-Fi」,在「自動加入熱點」中選擇「從不」或「請求加入」,能避免裝置自動連接不明網路,若曾經連接陌生網路,可選擇「忘記此網路」,防止設備日後自動連接。
2. 藍芽功能需要使用才打開,因駭客可能使用「藍芽漏洞攻擊」(BlueBorne)
3. 最好每周都要重新啟動手機,以防止駭客利用開放的URL植入惡意程式。